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主题内容 > 重症监护 > 重症病例

急诊室内葡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4例疗效观察

时间:2010-08-23 11:19:50  来源:  作者:
        溶栓治疗是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的重要进展[1]。它能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国内外研究证实溶栓治疗冠状动脉再通率与接受治疗的早晚有关,笔者采取在急诊室内立即开始溶栓治疗,使治疗时间大大提前,并对不同时间溶栓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4例患者均符合WHO规定的AMI诊断标准,并符合下述适应证[2]。(1)持续胸痛≥30min,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2)相邻两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在肢体导联>0.1mV,胸着导联>0.2mV;(3)发病≤6~12h,心电图ST段抬高明显,且伴有严重胸痛者仍可入选;(4)年龄≤70岁。一般情况好,无高血压,糖尿病合并症可放宽到75岁。

        1.2 一般资料 男19例,女5例;年龄47~75岁,其中<50岁2例,50~60岁7例,61~70岁14例,>70岁1例,平均61岁。梗死部位:前间壁6例,广泛前壁7例,前间壁+高侧壁4例,下壁+右室+右壁1例,下壁+后壁4例,前壁+下壁2例。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3h 8例,~6h 6例,~12h 10例。所有病例均无溶栓禁忌证。

        1.3 检查项目 溶栓者均描记心电图(ECG)常规12导联,V7~V9、V3R~V5R,测血常规、尿常规、凝血时间(CT)、凝血酶原时间(PT)、肌酸磷酸激酶(CK)、CK同功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GOT)等。

        1.4 给药方法 (1)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一条静脉溶栓应用葡激酶,另一条应用其他药物。(2)如无低血压常规静滴硝酸甘油,自5μg/min开始,每5min递增5μg/min至30~50μg/min。(3)葡激酶50万单位,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于30min内滴完。(4)葡激酶滴完后持续静滴肝素700~1000u/h,注意监测apTT值使其保持在正常值的1.5~2.5倍之间,连续应用48h。(5)根据心功能,血压情况给予口服ACEI及β受体阻滞剂及其他对症处理。(6)同时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mg/d,氯比格雷75mg/d,辛伐他汀20mg/d口服。

        1.5 观察方法 (1)溶栓后胸痛变化情况,胸痛缓解程度及时间。(2)连续监测ECG,比较ST段变化,给药3h内每隔30min记录1次,以后每隔4~6h 1次,第2天至1周,每天2次,1周后每月描记1次。(3)每小时查CK、CK-MB,共8次,观察CK、CK-MB高峰出现时间。(4)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在胸痛缓解和ST段回降的同时出现的心律失常(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及心率和心律的变化。

  2 结果

        2.1 冠脉再通的判断指标[3,4] (1)胸痛自输入溶栓剂1h内基本消失;(2)ECG抬高最显著导联ST段在输注溶栓剂1h内迅速回降>50%;(3)输入溶栓剂1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如短暂的加速性自主心律,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突然消失或(正)后壁心肌梗死出现一过性窦缓、窦房阻滞或低血压状态;(4)血清CK-MB酶峰提前在发病14h以内。

        2.2 胸痛缓解率 溶栓再通组治疗1h内,胸痛突然消失或减轻80%以上者11例,占再通组的 91.7(11/12);未通者2h内胸痛缓解率为16.7%(2/12)。

        2.3 ST段回降率 溶栓后1h内ECG抬高的ST段迅速降至等电位线者7例,回降率>70%者9例,回降符合标准者占再通患者的100%。

        2.4 心律失常回复律 再灌注心律失常者9例,占再通者的75%,其中频发室早3例,偶发室早2例,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3例,1例治疗30min时出现室速,继之室颤,经静注利多卡因无效,随后电击复律成功,但数分钟后再次室颤;再予电击2次,复律成功。

        2.5 CK、CK-MB峰值 在应用溶栓药后CK峰值在14h之内者9例,占再通患者75%,CK-MB峰值在14h之内者10例,占再通患者的83.3%。

        2.6 冠脉再通率 根据上述结果符合冠脉再通指标者18例,再通率为75%,其中发病3h内溶栓者8例,再通6例,再通率75%;发病6h内溶栓者14例,再通10例,再通率71.4%;发病6~12h溶栓者10例,再通5例,再通率50%。 

        2.7 病死率 24例中死亡2例,病死率为8.3%,1例患者经溶栓治疗冠脉再通,死于急性左心衰竭,合并心源性休克。1例患者年龄75岁,入院时合并心源性休克,溶栓治疗冠脉未通于入院6h死去。

        2.8 住院日 经ECG、超声Doppler等检查无明显异常,症状体征消失,EF值>50%即准予出院。住院日最短11天,最长32天,平均20.5天。

        2.9 并发症 本组病例出血发生率为4.2%(1/24),牙龈出血1例,未经治疗自行缓解。

        2.10 不良反应 无1例发生脑、肾上腺等严重出血,无1例发生再闭塞。

  3 讨论

        AMI患者冠脉完全阻塞后20min,开始出现最早的心肌细胞坏死,始于心内膜下层而迅速向心外膜下延伸。这一梗死演变过程,通常在冠脉完全阻塞后4~6h内完成,但多数在3~4h内完成,半数早在1h内完成[5,6]。闭塞6h即可引起穿壁或几乎穿壁性坏死。因此,冠脉恢复血流至少要在闭塞后3h内才能减少梗死面积,若在6h后解除闭塞恢复灌注,则很少有希望挽救缺血的心肌细胞,因为此时坏死已完成那种“时间相关”过程。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心肌再灌注开始愈早,心肌细胞坏死范围愈少,预期效果也就愈好[7]。可见,溶栓治疗取得最大效果,宜在发病后尽早实施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分为冠脉内溶栓及静脉溶栓,后者最大优点是方法简单,实施容易,只需建立一条静脉通道即可进行,能争取治疗时机[8]。笔者在治疗时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一条作为溶栓用药,另一条作为应急及其他用药,使之更加安全。资料表明,在AMI发生3h能得到溶栓治疗的不足30%,这些被耽误的时间分别为病人耽搁约1.5~1.7h,运送途中耽搁0.5~2h,医院内耽搁1.5~3.0h。当病人到达监护室病房实施溶栓时,往往已失去治疗时机,笔者采取在病人一来院立即在急诊室内给予溶栓治疗,而不是像以往将病人收入病房或转入冠心病监护室(CCU)才用,这就为及时溶栓赢得了时间,使更多患者能够得到这一有效地治疗。由于采取了这一主动性治疗措施,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梗死范围,挽救濒死和严重缺血的心肌,有利于迅速改善心功能,减少并发症和提高存活率[9]。

        本组共采用该方法治疗AMI患者24例,其中发病3h内溶栓者再通率为75%,发病6h内溶栓再通率为71.4%,而发病6~12h溶栓者再通率仅为50%。上述结果表明溶栓越早,冠脉再通率越高,也进一步说明了早期进行溶栓的重要性。

        本组溶栓总的再通率为75%,与以往报告非常接近,似乎急诊室内溶栓较病房内溶栓无多大优势,但是能够接受该有效治疗的病人占AMI的比例数,却比收入院内者高得多,亦即此结果使许多入院后不能接受溶栓疗法的病人,在急诊室内成为可能,说明了急诊室内溶栓疗法的必要和可行。

        尽管急诊室内溶栓行之有效而又安全可靠,但对个别人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应注意。本组出血发生率为4.2%,但无1例发生严重出血及重要脏器出血。为防止出血,应在溶栓前及开始溶栓后密切监测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尤其是对年老体弱血浆纤蛋白可能偏低者。另外,治疗中亦可能出现顽固性或致死性心律失常,应持续心电监护,尤其在溶栓开始的数小时内更应严密观察,同时准备好各种抢救器械,熟练掌握各种操作,尤其是气管插管和电击除颤。本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9例,占入选病人的37.5%,占再通患者75%。同时发现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越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越低,反之越高。但由于病例太少,无法进行统计学处理。再灌注心律失常一般预后较好,但个别病例顽固,可致死。笔者遇到1例,反复出现室速、室颤,经用利多卡因无效,给予电击恢复窦性心律,但很快又转为室颤,后再经2次电击复律成功,病人住院11天好转出院。

        总之,通过本组病例的结果,笔者认为在急诊室内应用葡激酶静脉溶性治疗AMI是切实可行和有效的,也是安全可靠的,它将使更多的AMI病人及早赢得时间,得到有效的治疗,挽救更多AMI病人生命。

【参考文献】
        1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全国急性心肌梗塞再灌注治疗研讨会纪要.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5):323-327.

        2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参考方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5):328-329.

        3 胡大一,董金文,朱国英,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40例初步报告.中华心血管杂志,1991,19:143. 

        4 高润霖.急性心肌梗塞时冠状动脉再通的临床指标的评价.中化心血管病杂志,1991,19:143.

        5 胡琛.急性心肌梗塞疗法的新概念.心血管病学进展,1993,14(4):193.

        6 林治湖,韩树池.急性心肌梗塞的院前溶栓治疗.心血管病学进展,1993,14(4):197.

        7 陈国伟.急性心肌梗塞的溶血栓治疗.岭南急诊医学杂志,1996,4:52.

        8 苏哲坦,郭桂英.溶栓疗法与抗凝剂在急性心肌梗塞中应用的经验.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6,16(2):71-72.

        9 杨跃进,华伟.阜外心血管内科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2-134.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本周热点文章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广告查询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