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主题内容 > 临床麻醉 > 专家评述

针刺治疗关节、肌肉疼痛321例分析

时间:2010-08-24 09:10:49  来源:  作者:
       笔者在中国医疗组驻西萨摩亚国家医院针灸门诊共治疗病人584例、6465人次,其中治疗关节、肌肉疼痛病人(包括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肌肉纤维炎等)521例。经系统治疗和随访观察统计,治愈率20.15%,有效率94.05%,深受广大西萨摩亚病员欢迎,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性别与年龄资料 
 1.1.1 病例资料 521例中男311例,女210例,年龄15~98岁,平均年龄55岁,见表1。 

1.1.2 病程情况 时间最长者患病31年,平均病程6年,见表2。

1.1.3 病种情况 关节痛209例,肌肉痛49例,混合型263例。

1.1.4 病位情况 见表3。一个病人同时有2个病位来治疗者以膝、踝同时疼痛者最多(75例);同时有3个病位来治疗者以腰、膝、踝最多(39例),病位最多者系一病人同时有6处接受治疗(例如颈、肩、肘、腕、膝、踝),称六位次。

1.2 治疗方法

      1.2.1 取穴 以阿是穴和局部取穴为主,辅以循环经取穴,如腰背痛加取膀胱经委中、承山、昆仑等穴;侧身痛加取胆经阳陵泉、侠溪等穴。

1.2.2 操作 消毒后以双手快速进针法刺针于相应穴位,得气后留针20~30 min,然后起针,并在局部稍作按摩。因患膝痛的病人很多,笔者创制“膝托”,放于膝窝部,当病人平躺床上屈膝接受治疗时不仅腿、膝放松,便于针刺治疗,也可使患者在留针期间防止疲劳,又不会变动体位。

1.2.3 治疗次数 一般每天针刺1次,连针5天,休息2天,再针5天。以后每周治疗1~3次,以巩固疗效。平均每位患者治疗1~3个月,停治一年后观察效果。

1.3 治疗效果

     1.3.1 疗效标准 停治一年后进行随访。治愈:疼痛、肿胀等症状体征消失,功能恢复正常,经阴雨天、水湿刺激无复发者。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好转:症状、体征比治疗前减轻 。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1.3.2 结果 治愈率20.15%,总有效率94.05%,见表4。

2 典型病例

       例1,男,54岁,因双侧膝关节和踝关节痛4年于1986年7月16日由外科门诊转来,诊断为慢性风湿性关节炎。采用针刺治疗。取穴:双侧犊鼻、内膝眼、足三里、三阴交、丘墟、解溪。留针20~30 min。起针后于膝、踝关节处进行局部按摩数分钟。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4周,疼痛明显减轻,由过去的行走困难变为走路多时才痛。又继续针刺治疗,每周3次,共5周,症状基本消失。再经关月治疗7次,以巩固疗效。治疗结束后一年观察,无论走路多而劳累,或阴雨潮湿,均未复发,临床治愈。 

     例2,男,58岁,因双侧肘、腕、膝、踝关节痛10年于1986年7月21日由外科门诊转来。诊断:慢性风湿性关节炎,行针刺治疗。取穴:双侧曲池、合谷、天池、阳池、犊鼻、内膝眼、梁丘、血海、丘墟、照海,留针20~30 min,起针后在上述关节处按摩数分钟,每天1次,每周5次,连续6周,症状基本消失,仅在过于劳累或下雨过多时出现痛楚,又继续针刺治疗,每周1~3次以巩固疗效,共治疗3个月,症状体征消失,得以治愈。停治一年后随访,从未复发。

    例3,女,43岁,因右侧肩背痛,左侧膝关节痛和双侧腰痛、踝关节痛3年,于1986年7月24日来诊。外科诊断为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和腰肌纤维炎。针刺治疗取穴:右侧肩骨禺、臂月需、肩廖、天宗,左侧犊鼻、内膝眼,双侧大肠俞、昆仑、太溪。留针20~30 min。起针后在这些穴位处按摩数分钟。每天1次,每周5次,连针3周,病人感到明显好转,继之疼痛消失。为巩固疗效,又改为每周1~2次,连针3周。停止治疗后一年随访,治愈后再未复发。
3 讨论

     3.1 病因 西萨摩亚国家医院针灸门诊所接诊病人约90%属关节、肌肉痛。据了解,此地实际发病率更高,许多患者风湿病导致心脏受损,严重损害着西萨人民的健康。

      笔者来到西萨摩亚援外医疗,亲眼见到当地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对关节肌肉痛症有重要影响。此地炎热多雨,夜晚凉爽,是典型的热带海洋气候;房屋低矮潮湿,许多人为贪凉而睡在地上,这些均为本病的外因;饮食习惯上居民喜食芋头、面包果、香蕉等,这些食物含有大量淀粉而蛋白质少。尽管他们饭量较大,而且肥胖者很多,但是食品的营养成分不完全,人的抵抗力较低,阴雨天一多,极易感冒,此为本病的内因。现今已发现在非洲有一种“肥胖型营养不良症”并见诸世界医学文献。这种病人虽然肥胖,但抵抗力差,易着凉,易发生感染,容易得风湿性关节肌肉痛,与西萨摩亚的某些病人相似。

        因肥胖故膝踝关节显得相对软弱。如患膝踝关节炎,其治疗通常是困难的,无效或复发病人多属此类。若想从根本上解决本病,必须同时考虑内、外因素,将预防和治疗相结合。例如,把屋基垫高或者盖二层楼,住在楼上,睡在床上,以防潮湿。此外,应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蛋白质的摄入(西萨为岛国,可大力开发渔业资源)。否则单从治疗着眼,恐怕难以收到满意的长远效果。

3.2 症状特点 本组521例中,男女比为3:2,且主要为中、老年人,占85.62%,平均年龄是55岁。病程一般较长,平均6年,绝大多数在1年以上(82.92%),11年以上的竟占12.29%。单纯关节痛或肌肉痛者较少,多数为综合性疼痛,也表现出年龄偏高、病程偏长的特点。由于膝踝关节在全身关节中活动度最大且负担全身重量,此二关节最易受伤、劳损、受凉、受潮,所以通常膝踝关节病变最多,占全部病位位次的48.8%。绝大多数病人的痛点和压痛点呈两侧对称,治愈后复发者也仍反映在上次出现疼痛的部位。每个病人的发病部位不尽相同,各有自身易受病害侵袭的薄弱部位,从而表现出个体差异性。大多数压痛点,尤其是在关节部位,基本上均与针灸穴位相符合。有一部分病人有经络敏感现象,如针刺胆经穴位时,病人觉耳鸣,针治膝病取胃经穴位犊鼻穴时,结果把病人原有的胃病也附带治好。这些均符合中国传统医学的经络学说。参阅中国援非洲、中东等医疗队的报道,看来经络现象在各不同种族中是普遍存在的。

3.3 疗效分析

本组521例病人经针刺治疗后20.15%治愈,94.05%有效,与针灸文献报道相一致。

       绝大多数病人均系经长期用药无效后才第一次接受针刺治疗。药物起效慢,由于机体耐药性的关系,效果越来越差,且有刺激胃、伤害造血组织等副作用。而针刺立即见效,无不良反应,复发的再经针治仍然有效,针刺特别可直捣病痛处,病人非常满意。

       针刺麻醉的基础是针刺止痛,世界各国医学专家和生理学家都很重视,因而对针刺镇痛的机理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实验研究,获得了不少重要资料数据。针刺止痛的机理可归纳成三个学说:神经论、体液论和经络论,本文不赘述。笔者认为,银针刺伤了有病痛的组织和细胞,这种损伤引起了穴位处生理、生化、电位和免疫等一系列改变,这些局部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全身反应与镇痛作用直接相关,值得深入研究。

       另外,笔者在起针后进行穴位按摩,增强了“通经活络”功能,按摩和针刺起协同作用,所以治疗效果比单纯针刺更为满意。因在针刺操作时,进、出针都很迅速,并且同时以左手配合按压穴周皮肤,所以病人几乎不觉疼痛。即便有点痛,一经按摩也会立即消失。按摩还可防止针孔出血、皮下瘀血和漏针,有利于观察和防止晕针等反应,好处很多。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本周热点文章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广告查询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