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主题内容 > 临床麻醉 > 基础与临床研究

急性血液稀释自体输血

时间:2010-08-24 11:38:24  来源:  作者:
广义的血液稀释包括三种形式:①急性等容血液稀释:麻醉后采集病人自体血保存于室温下,同时输入一定比例晶体液或胶体液补充血容量,采集的自体血在手术结束或手术后半阶段(不超过6小时)根据情况回输给病人。②急性高容量(超容量)血液稀释:即在麻醉后输入较大容量的晶体液和/或代血浆进行血液稀释,降低Hb和Hct,而不放血,此方法可以结合不同方式的控制性低血压实施。③在手术失血时,仅补充液体(晶体液或胶体液)而不输血的“自然血液稀释”。

  (一)血液稀释的可行性及安全限度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维持机体组织氧的供应。因此,血液稀释是否可行就取决于血液稀释一定程度后的氧供(DO2)能否满足机体的需求(氧耗)。从公式中可以看出,DO2是心输出量(CO)和动脉血氧含量(CaO2)的乘积,氧的运输取决于CO和CaO2,CaO2=1.39×Hb×SaO2+(0.003×PaO2)。所以, DO2最终与Hb含量、氧合(肺功能)和心功能有关。当血液稀释后CaO2降低,但Hct降低使血液粘滞度下降,当Hct由40%降至20%时小动脉和小静脉内血液粘滞度下降约50%,血液粘滞度下降使静脉回流增加、血管阻力也随之降低,因此CO明显增加,组织氧合仍能维持,甚至有所改善。另外,血液稀释后血红蛋白-氧亲和力降低,红细胞的2.3-DPG增加,说明Hb的氧解离曲线右移,氧在组织中的释放更容易,可进一步改善氧向组织输送。
  传统理论认为,Hct30%是血液携氧能力的最低水平,将Hct30%作为术中和术后输血的指征或血液稀释的安全限度。研究发现猩猩可以耐受Hct10%的血液稀释,低于此值,则心脏功能明显失代偿。Levine等观察Hct<15%的猩猩于剖腹探查术后的恢复情况,60天后全部(19例)猩猩恢复良好,无并发症。Fortune等把严重创伤病人经输血治疗分为两组:Ⅰ组维持Hct30%,Ⅱ组维持Hct40%,结果发现Ⅱ组病人心肺功能没有改善,反而因输血多肺内分流增加。对实验性单支冠状血管急性狭窄的动物,进行血液稀释至Hct达25%未见明显局部收缩功能下降,当进一步稀释至Hct15%时则出现局部收缩和舒张功能不全,表明有局部缺血存在。临床上发现冠脉搭桥的病人体外循环期间能显著耐受血液稀释,未见明显并发症。普遍认为将Hct维持在25%~30%是安全的,低于25%应输血,即使心肺功能良好的病人Hct也不应低于20%,心功能差的病人则要求Hct维持在30%以上。
  另外,麻醉状态,特别处在深麻醉下,由于机体耗氧量降低,对血液稀释的耐受程度增加。低温同样降低机体耗氧,全身麻醉配合低温技术可以耐受更大程度血液稀释,这也就是低温体外循环期间可以进行重度血液稀释的理论基础。

  (二) 血液稀释的方法及采血量计算
  放血量的计算采用Gross 公式:采血量=EBV(估计总血容量)×(Hct术前- Hct目标)/Hct平均值,Hct平均值=( Hct术前- Hct目标)/2 即:采血量(L)=7%体重(kg)×2(Hct术前- Hct目标)/( Hct术前- Hct目标)。麻醉诱导后经静脉或动脉放血,同时经静脉输入晶体液或/和胶体液,采血量与所用液体量的比例为:晶体液为1:3,胶体液为1:1,晶体与胶体液合用为1:2,现多主张采用晶体与胶体液补充容量,进行血液稀释。放血及输液的同时应监测心电图,动脉血压和中心静脉压的动态变化,以便随时调整输液的速度和量以维持循环的稳定。放血完毕再次测定Hct和Hb,与理论的计算值做对照。在计算采血量时,还应考虑手术的失血情况,一般按计算量的2/3采血为宜。采血时要边放血边摇动,保证血液与抗凝剂混匀,避免出现凝血。所采血液收集于含枸櫞酸抗凝剂的标准血袋内(肝素抗凝会破坏血小板活性),贴上标签,在室温下可放置4~6小时,超过6小时应放入冰箱并于24小时内用完(但普通低温同样破坏血小板活性)。一般在术中待大出血基本控制后输还给病人,也可在术后输入,如情况紧急,亦可提前输还。

  (三)血液稀释的优缺点
  此方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不延长病人住院天数,较为经济,放血保存了部分较高Hct的血液,降低了循环中的Hct,减少了术中实际失血量,同时还保存了功能良好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尤其是体外循环中血液稀释可显著减少血细胞的破坏。其缺点是采血量少,病人可产生急性贫血。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虽有应用成功的报道,但应慎重。在Hct降低的同时稀释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也被稀释,固有凝血功能障碍者亦属禁忌,血液稀释后利尿现象明显,有肾病者也不适宜。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本周热点文章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广告查询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