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业天地 > 学术争鸣

疼痛-第五生命体征:术后疼痛不容忽视

时间:2010-08-24 10:35:54  来源:  作者:

Pain-the Fifth Vital Sign: Postop Pain Should Be Gravely Treated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黄宇光
北京协和医院,北京 100730

 

疼痛是一种痛苦的感受,是人们寻求健康关怀的最常见原因。疼痛给患者带来的往往是一种孤独和绝望的感觉,一定程度上会摧毁病人的自信心、自主性、个人尊严、以至于生活的质量和勇气。疼痛十分常见,近年中国6个城市统计结果表明,1个月内有13万多人因疼痛就诊,其中90%以上为中、重度疼痛。最常见的急性疼痛是创伤和术后疼痛,手术后疼痛往往是病人一生中经历的最为严重的疼痛之一。调查显示,86%受调查医师认为“大多数患者未能得到足够的镇痛药物治疗!”。60%~80%的手术病人仍存在显著的未缓解的疼痛;近期一项研究报告: 86% 术后病人存在中、重度疼痛,大多数病人的疼痛未经治疗,66%病人称医护人员没有询问其疼痛与否,83%病人不知道要求药物镇痛。这种现状有多方面的因素,如医护人员、病人及家属对疼痛治疗的过度担心(药物成瘾);对疼痛重视不足;治疗方案欠完善;社会上“术后疼痛无法避免”、“忍一时之痛,解百日之忧” 的观念有待更新。

  医学领域将“血压、脉搏、温度和呼吸”作为四大生命体征,临床上医护人员对低血压、心律失常、恶性高热以及呼吸衰竭病人的诊断和治疗义无返顾,然而,人们对病人疼痛现象往往重视不够,治疗不力。1995年美国疼痛学会主席Jamea Campbell提出: 疼痛应与生命四大生命体征血压、脉搏、温度和呼吸的重要性相提并论。现代医学新观念认为:“疼痛是第五生命体征,慢性疼痛是一重疾病,缓解疼痛是病人的基本权利和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疼痛治疗应与其他四个生命体征(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的医疗调控受到同等的重视。因为术后疼痛不给病人仅造成主观的痛苦,还对机体各器官系统造成不利的影响,例如血栓形成和心肺并发症、ICU和住院时间延长、病人满意度降低、生活质量下降等。国内外研究表明: 完善的术后镇痛可以促进恢复、减少痛苦、改善心理状况,改善病情转归,包括近期转归如器官功能恢复等,以及远期转归如生活质量、整体功能,降低发展成慢性疼痛的机会。
  麻醉与镇痛是不同的概念,病人在手术中往往接受了满意的麻醉,但术后并未得到充分的镇痛,术后早期成为病人痛苦艰难的经历。传统的术后镇痛的方法是当病人出现疼痛时,由护士按处方肌肉注射适量的镇痛药物,这种方法难以使病人的疼痛得到及时有效地控制,其缺点在于:
  (1)不灵活: 因为病人对镇痛药物需要量存在个体差异,例如,肌肉注射吗啡或哌替啶后,不同病人的血浆浓度可相差3~5倍之多,药物峰作用时间从4~108min不等,差异很大。每隔4h间断注射药物后,在同一病人体内,血药浓度波动很大,真正达到MEAC的时段仅占35%,效果不确切;
  (2)依赖性: 病人需要镇痛时必须依赖医护人员的处方和给药;
  (3)不及时: 病人疼痛时必须等待护士按处方准备药物,肌肉注射药物后,药物尚需要一定的时间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并扩散到中枢的作用位点才能产生镇痛作用。现代术后镇痛新方法可以有效地克服上述缺点。其中,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PCA)是一种新的镇痛给药方法, 它是在安全用药的前提下,允许病人根据疼痛的切身感受自行给药的一种急性疼痛治疗方式。通过病人自控镇痛可分别进行静脉、硬膜外、皮下或神经鞘内给药镇痛,有效满足了疼痛病人治疗个体化的需求。国外在临床普及PCA术后镇痛已有15-20年,国内倡导普及PCA术后镇痛也有10个年头,如今,PCA已经成为国内外术后病人疼痛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临床上对于术后镇痛,不少人心存疑虑和担心,包括镇痛过程中药物对呼吸、胃肠道的副作用等。多年来大样本资料表明,与间断肌肉注射药物镇痛比较,由于静脉PCA药物浓度波动小,副作用如恶心、呕吐、皮肤瘙痒、镇静及呼吸抑制的发生并未增加,病人满意度增加。目前,国内外都积极提倡在充分镇痛的前提下,鼓励病人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理想术后镇痛旨在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同时,促进病人机能康复。硬膜外镇痛从机制上局麻药可有效阻断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迷走神经相对兴奋,导致胃肠道蠕动加快,促进功能恢复。硬膜外镇痛选用适当浓度的局麻药可在阻断感觉神经镇痛的同时,不影响运动神经功能,从而实现“可行走的硬膜外镇痛”(Walking epidurals),缩短病人住院时间。
  1994年,北京协和医院在国内率先倡导规范化术后镇痛治疗,采用病人自控镇痛(PCA)术后疼痛治疗。十年来PCA已经成为术后镇痛最常用最普及的方式,得到了外科医生、护士和病人的肯定和欢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证实。任何治疗措施都伴有一定的风险性,疼痛治疗亦如此,安全性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除了采用标准化的治疗方案,病人在病房中应根据不同的镇痛方式采取不同的定期监护,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为了进一步提高术后镇痛的疗效,防治相关副作用,目前国内许多医院逐步建立和普及了规范化的急性疼痛服务(Acute Pain Service, APS)。APS作为围术期疼痛治疗的专门机构,目前在欧美国家的大多数医院均有设置,由麻醉医生、专业的疼痛护士以及药剂师、心理医师等组成。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的急性疼痛服务(APS)是由麻醉科医生和疼痛护士组成,并与相关科室保持联系和协作,对术后镇痛的病人进行日间查房和专业化的管理,配备24小时热线寻呼。实践证明,专业的管理对于改善围术期镇痛治疗的质量、普及和不断改进科学的疼痛治疗和提高医疗的满意度是非常有益、不可或缺的。将围术期急性疼痛的管理规范化目的在于:
  (1)促进围术期疼痛治疗和管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减少副反应的发生。与疼痛治疗有关的主要副反应包括(但不仅限于)呼吸抑制、脑损伤、其他神经系统损伤、镇静、循环受抑、恶心呕吐、肠道功能障碍、皮肤瘙痒和尿潴留等;
  (3)维持病人的功能状态,包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
  (4)改善围术期急性疼痛病人的生活质量。
  2005年10月11日是全球镇痛日(Global Day against Pain),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疼痛治疗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议题,并且设计了“镇痛治疗阶梯”,以便临床医生据此对病人疼痛进行规范化治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日益改善,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应当提到医疗的议事日程中来。疼痛治疗不仅以缓解疼痛为目的,还应成为健康关怀的一部分。作为生命体征重要指标的疼痛,其临床评价和治疗的重要性应与休克、心律失常、呼吸困难以及高热等治疗相提并论。手术后疼痛十分常见,就目前的医疗水平而言,围术期急性疼痛绝大多数可以得到良好控制。其中,对疼痛治疗认识的提高、与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是改善手术病人生活质量的前提。<?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本周热点文章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广告查询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