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业天地 > 学术争鸣

硬膜外置管长度与麻醉效果的关系

时间:2010-08-24 10:35:22  来源:  作者: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ngth of Epidural Catheter and Anesthetic Effect<?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苏家兴 唐吉 Jiaxing Su and Ji Tang 个旧市人民医院麻醉科(661000)
Department of Anesthesia , Gejiu People's Hospital , Gejiu 661000

  硬膜外麻醉阻滞是国内最常选用的麻醉方法之一,为了使这种麻醉更理想、安全、有效,本文对硬膜外腔置管长度与麻醉效果进行探讨。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0例硬膜外麻醉手术患者,其中上腹部手术18例,下腹部手术168例,下肢手术14例,ASA分级 I-II级。男60例,女140例,年龄为7~80岁。按常规操作进行硬膜外穿刺,头向置管186例,尾向置管14例,全组病人使用相同规格的硬膜外导管,管腔容积0.3ml,分为A、B两组进行麻醉效果观察。A组置管至硬膜外腔3cm,B组置管至硬膜外腔≥4cm,≤8cm。全组首次用药(1.5%利多卡因)、速度、压力相一致。对比观察首次用药量、扩散范围、每阻滞一脊神经用药量、置管有无阻力、麻醉效果、辅助用药哌替啶情况,前三项结果用t检验,后三项用卡方检验。(见表1)

结果

  A、B组首次用药量相近,无显著性差异,但其扩散节段及每节段用药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置管至硬膜外腔有阻力占6%;B组置管至硬膜外腔有阻力占63%。麻醉效果:单纯应用硬膜外阻滞完成手术A组92例,B组34例;静脉辅助哌替啶A组8例,B组63例;B组出现单侧麻醉6例,麻醉失败改用全麻3例。

讨论


  
硬膜外导管在硬膜外腔的位置,有学者报告呈直行者为62.5% ,侧腔者为22.5%,导管改变方向者为5%,穿出椎间孔为5%,脱出硬膜外腔者为2.5%[1] 。 由于我们在基层医院难以做到置管后观察导管在硬膜外腔的位置,走行方向。但通过以上病例的观察比较,置管过长均可影响管尖的位置甚至穿出椎间孔,当穿刺、置管很顺利时,失败多半与硬膜外导管长度、位置有关[2]。B组导管过长,拔管时所见导管形成弯曲、扭曲。因此置管时要仔细测量以不超过3cm为宜。另外,有学者通过对犬和人尸体椎管结构解剖观察[3],硬膜外腔内除血管外主要是脂肪和疏松结缔组织,并见在壁层与脏层硬膜之间有许多纤维隔膜和条索,其间有脂肪组织。这种结构排列上的特点可影响硬膜外导管在硬膜外腔的的行走方向。因此,导管在硬膜外腔的位置、长度和导管尖端的方向是影响麻醉效果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认为置入硬膜外腔的导管的长度以3cm为宜。

参考文献
1. 王立贤,赵增毅,杜九生,等。采用造影技术对硬膜外阻滞效果的临床观察。中华麻醉学杂志,1997;11:691
2. 上海市《实用麻醉学》编写组。实用麻醉学,第1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349
3. 童传耀,庄心良,陆维俊,等。CT观察药液在硬膜外腔内扩散的实验研究。临床麻醉学杂志,1990;6:82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本周热点文章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广告查询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