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业天地 > 经验交流

前壁心肌梗死后巨大室壁瘤形成长期治疗随访一例

时间:2010-08-24 10:20:46  来源:  作者:

        本 期 视 点

     一例前壁心肌梗死后巨大室壁瘤形成,合并冠状动脉回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RCA)重度狭窄的患者,带“瘤”生存长达19年,实属少见。虽然本例患者的瘤体巨大,但瘤外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良好,且可以保证患者基本生活质量。随访19年来患者并无明显心力衰竭症状,瘤壁已钙化,既不易自发破裂,又限制了左心室继续扩张,这可能与长期合理的综合治疗有关。

    病历摘要

    1例69岁女性患者,因“偶发心悸1个月”再次入院,病程中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室性心动过速和血栓栓塞。

    19年前,该患者因“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住院1月余,经内科治疗后病情稳定出院,门诊随访时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巨大左心室室壁瘤(LVA)形成。此后,患者反复发作心绞痛。

    3年前,患者因“心绞痛发作频繁、症状加重”住院。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结果提示,前降支(LAD)起始部完全闭塞,LCX中段狭窄90%,RCA近段狭窄70%~80%,左心室后支狭窄70%(图1-3)。

    左室心尖部及前壁巨大室壁瘤形成,瘤壁呈蛋壳状钙化,瘤体无血管显影,瘤腔容积约占左室容积的50%,腔内无血栓征象(图4)。左室存活心肌收缩、舒张功能良好。

    在LCX和RCA病变处置入药物洗脱支架2枚后,无残余狭窄及血管并发症,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3级(图5-8)。

    术后患者症状缓解。随访无心绞痛症状、心功能稳定、未见LVA进行性增大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性降低,无血栓形成。

    该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病史。长期规律应用依那普利10 mg/d、比索洛尔5 mg/d、氢氯噻嗪50 mg/d、地高辛0.125 mg/d、阿托伐他汀10~20 mg/d、胺碘酮0.2~0.4 g/d、华法林2~3 mg/d、每日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术后规律服用上述药物,并加用氯吡格雷75 mg/d治疗1年。

 
 治疗经过

     体格检查 呼吸20次/分,血压110/70 mmHg,自动体位,无紫绀和颈静脉怒张,两肺无干湿性[吃]  [罗]音。心界向左下明显扩大,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外0.5 cm处,未触及震颤,心率60次/分,律齐,心尖部可闻Ⅱ+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腹软,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水肿。足背动脉搏动正常。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为4.2×109/L,中性粒细胞为58.6%,血红蛋白为120 g/L,肝肾功能正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分别为3.45 mmol/L、1.70 mmol/L和3.58 mmol/L,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分别为6.0 mmol/L和8.5 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6.5%,甲状腺指标和心肌酶谱正常。

     心电图 I、aVL、V1~V4导联异常Q波伴ST段抬高。

     心脏超声 左心房内径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分别为45 mm和65 mm,左室前壁及心尖部室壁变薄(最薄处为5 mm)并向外膨出(58×33 mm2),膨出部分与周围室壁呈矛盾运动。LVEF为49%。

     动态心电图 偶发房性和室性早搏,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无室性心动过速,将胺碘酮增量至0.4 g/d后症状消失。

     CAG及64排容积CT LAD起始部以远完全闭塞,LCX中段和RCA近段可见支架影,支架近端血管可疑狭窄,远端血流正常。左室前壁及心尖部心肌变薄并呈蛋壳状钙化,局部向外膨隆,最大截面约为90.8 mm2×65.8 mm2(图9、10)。

     CAG复查结果显示,LCX和RCA支架无再狭窄,血流TIMI 3级。RCA支架近端血管未见明显狭窄,左室后支病变、LVA形态大小及钙化程度亦与3年前近似(图11、12)。

    讨论

    疾病简介 LVA是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广义上的LVA定义为导致左心室射血功能降低的部分室壁运动减弱、不运动或反常运动。此定义不仅包括经典的瘢痕组织形成的薄壁囊袋型LVA,而且还包括了无收缩功能、变薄、含有存活心肌的瘢痕区。

    从病理角度分类,LVA可分为假性室壁瘤和真性室壁瘤。前者指左室壁破裂后被外层心包黏连包裹而无残存心肌,后者则是透壁性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心肌组织在修复过程中被结缔组织取代,心室壁变成无收缩力的薄纤维瘢痕区。

    根据拉普拉斯(Laplace)定律,心室壁张力与心室内压和心室曲率半径成正比,与心室壁厚度成反比。因此,在心室内压一定的情况下,心室收缩或舒张压力使无功能的梗死区扩张重塑,形成囊袋样膨出的LVA。

    心肌梗死后梗死区无血流再灌注和冬眠心肌是形成LVA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即使在心肌梗死后2周发生冠状动脉再灌注,通过改善血流状况和(或)转移成纤维细胞仍可阻止LVA形成。

    最近研究显示,LVA患者的5年生存率从0.7%升至70%。致死原因依次为心律失常(44%)、心力衰竭(33%)、非心源性死亡(22%)和心肌再梗死(11%)。

    LVA治疗 一般认为,LVA患者出现顽固性心力衰竭、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和血栓形成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联合左心室重建术的指征。也有学者主张,应在LVA以外心肌进行性损害至不可逆改变前,尽早行左心室重建术。

    最近美国杜克大学医疗中心对1千例左心室前壁功能显著减退、LVEF≤35%的冠心病患者,进行了CABG联合或不联合心室重建术的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与单纯CABG相比,CABG联合心室重建术虽可减少左心室容积,但这种解剖学改变并不伴有症状或运动耐量的更大改善,也未降低死亡率和心脏原因住院率。

    本病例分析 本例患者的LVA体积巨大,但瘤外心肌功能良好,随访期间无明显心力衰竭症状。假如手术切除瘤体,可能会影响左心室舒张功能,且术后左心室会迅速发生结构重构和电重构,其后果未必优于现状。况且LAD自起始部闭塞,无残存远端或分支,无法进行CABG手术。而LCX、RCA系局限性狭窄,适宜行PCI治疗,PCI术后,心绞痛缓解,左室功能增强,实现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预期目的。

    值得提及的是,PCI 3年后复查CAG和64排容积CT显示,室壁瘤较3年前无明显增大,且置入的2枚支架仍然完好,未发生支架内再狭窄,这可能与患者坚持规律药物治疗有关。
 
                              文章来自:中国医学论坛报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本周热点文章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广告查询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