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业天地 > 经验交流

细述下肢动脉缺血的微创治疗

时间:2010-08-24 10:20:45  来源:  作者:

                     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

    图1 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
    图2 支架置入术(球囊扩张支架)
    图3 旋转式旋切术

    图4定向式旋切术
    图5 激光辅助血管成形术
    图6 内膜下技术示意图 

         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POBA,图1)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图2)是目前下肢缺血治疗中应用最早、最广泛的腔内治疗技术。根据是否需要球囊扩张,血管内支架被分为球囊扩张支架和自膨胀式支架。对于腹股沟上动脉病变,医生可根据斑块钙化程度选择不同类型的支架。一项关于股动脉处病变的研究提示,与POBA相比,支架置入后1年内一期通畅率较高,即置入支架效果优于单纯球囊扩张,但部分学者认为两者无明显差异。对于动脉下病变,治疗目的是挽救肢体。当采用血管成形术治疗短段的胫前或胫后动脉狭窄时,一般同时进行股、动脉成形术。

      POBA和支架置入术也存在一定局限性:①慢性重症下肢缺血(CLI)患者小腿末梢动脉常完全闭塞,或斑块钙化坚硬,难以被扩张;②远端流出道差,常规支架极易堵塞;③血管距心脏远、动脉压力小,易形成血栓而造成闭塞等。

    经皮腔内斑块旋切术

      根据旋切方式的不同,经皮腔内斑块旋切术分为旋转式斑块旋切(图3)和定向式斑块旋切(图4)。经过多年的发展,该装置样式各异。一项关于采用定向式旋切器(SilverHawk)治疗下肢缺血患者的研究提示,治疗6个月后患者无截肢发生,目标病变的再干预率为4%。一种旋转式旋切器(Pathway PV)通过配用不同旋切头去除动脉粥样硬化的各种斑块,切除、研磨、吸除同步进行,尽可能地避免损伤血管壁。一项相关研究提示,6个月时目标病变的再干预率为0。目前,由于旋切头直径有限(2.1 ~3.0 mm),故此方法只适用于较小的股动脉和近端的膝下动脉。

     另外,相关研究提示,腔内斑块切除术后通过密切随访,再次干预率较低,远期通畅率和救肢率较高。但有学者认为,目前对该方法有效性的判断证据不足,尚须进一步通过大规模随机对照和多中心研究加以证实。

    激光辅助血管成形术

      激光辅助血管成形术(图5)可开通一些传统介入方式无法开通的较小动脉长段闭塞病变,适于治疗动脉以下的闭塞病变。

     目前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应用的只有一种导管(CLiRPathTM导管)。在导丝引导下,激光导管用激光的能量逐步开通闭塞动脉,插入标准球囊导管,进行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激光导管的直径为0.9~2.5 mm,当将用于股动脉等处病变时须配合PTA。目前尚无随机临床试验将该方法与传统的腔内治疗进行比较。洛齐(Laci)的研究提示,激光联合PTA可以成功治疗CLI,但并未建立单独使用激光治疗的方法。使用该技术所致动脉穿孔的发生率较高,导管柔韧性、可控性仍须进一步提高。

      新一代激光导管(Booster Catheter导管,一种外带定位鞘管的激光腔内治疗器材)增加了可操控性和单独应用于治疗的能力,它有可能扩展该治疗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治疗效果。但此方法尚须改进,以尽可能地减少费用,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超声血管成形术

      格鲁贝(Grube)等的研究提示,超声血管成形术是一种安全的操作,其能通过大部分传统导丝无法通过的血管闭塞处,用于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有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但现有消融导管的直径、硬度和柔韧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临床应用,随着导管技术的改进,其可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内膜下技术

      英格尔(Ingle)等报道,应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图6)治疗动脉下动脉闭塞造成的下肢严重缺血患者,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分别为86%和80%。36个月累计肢体存活率和无严重缺血率分别为94%和84%。1、2和3年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19%、43%和51%。2008年一项荟萃分析显示,对于1549例接受该方法治疗的外周动脉闭塞患者,技术成功率为80%~90%,并发症发生率为8%~17%,但大多不严重,1年临床治愈率为50%~70%,一期通畅率约为50%,救肢率为80%~90%。

     尽管研究证实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有效,但大多是短期观察,且该方法不是从正常解剖学途径进行操作,仍有穿破血管,回到真腔困难等缺点,故仅作为“临时旁路术”来促进伤口愈合,挽救肢体。

    切割球囊和低温血管成形术

      目前仅有较少临床资料证实切割球囊(图7)在下肢缺血治疗中的作用,且无随机对照研究将其与传统腔内治疗方法相比较。目前该球囊的治疗效果并非明显优于传统球囊,且20%的患者需要进一步接受支架治疗,故其不作为常规治疗,而主要应用于普通球囊治疗无效或钙化严重的病变。

      法瓦(Fava)等报告,采用低温血管成形术(图8)治疗股动脉病变,早期成功率为93%,血管造影显示14个月首次通畅率为86%。莱尔德(Laird)等报告,采用该方法治疗股动脉病变患者,随访11~41个月(平均31个月),首次通畅率为83.2%,并未发现低温球囊优于传统PTA。

     从现有资料看,该方法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提供了一种微创治疗手段,但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评价。

    药物涂层支架和生物降解支架

     一项比较裸支架和西罗莫司洗脱支架治疗下肢缺血患者的研究显示,2年后裸支架组通畅率为21.1%,药物涂层支架组为22.9%,两者并无显著差异。对于膝下病变,目前有3个单中心报告,在胫前动脉和腓动脉中放置药物涂层支架,6个月再狭窄率为0~8%,但尚无与裸支架相比较的结果。根据现有临床试验结果并考虑价格因素,药物涂层支架仍不能作为下肢缺血的常规治疗,尚待进一步改进。

      在存在膝下动脉病变CLI患者中进行的初期临床研究显示,置入生物降解支架者的半年救肢率为94%,通畅率为79%。但另一项研究提示,对于此类病变,使用生物降解支架的通畅率并不如单纯PTA理想。

     总之,微创技术在下肢缺血性疾病中的治疗作用越来越大,且随着器械的微型化,导管、支架和其他技术设备的发展,血管腔内介入法在下肢缺血治疗中的优势更为显著,效果更佳、创伤更小、患者获益更大。但与传统手术相比,微创治疗也存在不足,如价格高、有相关并发症等,故临床医生须在熟练掌握传统手术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文章来自:北京安贞医院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本周热点文章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广告查询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