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度、剂量及给药方式对阿霉素外周感觉神经节细胞毒性的影响不同。单次静脉注射阿霉素5mg/kg,背根节细胞即出现明显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单次剂量10mg/kg,可出现明显的临床外周神经系统损伤症状。小剂量多次静脉注射累计剂量达12mg/kg,背根节细胞仅仅出现轻微的退化改变和少数细胞坏死;当累积剂量超过16mg/kg,背根节细胞才出现明显变性坏死;即使累积剂量达24mg/kg,也极少会出现临床症状。<?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腹腔注射阿霉素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极小,腹腔内与静脉注射同等剂量阿霉素,当静脉注射组出现明显的临床神经损伤症状时,腹腔注射组均未出现神经损伤症状及神经组织病理学改变证据。 根据阿霉素的逆行性轴浆运输特点,鞘膜内给药后引起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的剂量显著低于静脉给药剂量,但其逆行性作用与浓度有关。在中枢神经系统中20%, 10%, 6%, 5% 或4%的浓度鞘膜内注射阿霉素,其逆行性神经毒性十分显著。而在1% 或 2%浓度不呈现逆行性神经毒性;在外周神经系统中阿霉素在1%~10%的浓度都呈现显著的逆行性神经毒性。 阿霉素治疗难治性神经痛,这种作用被称为阿霉素逆行性感觉神经节切除术,也称化学神经节切除术。Kato S用小剂量阿霉素行三叉神经周围支、神经干内注射,并记录三叉神经脑干诱发电位的动物模型。结果显示,三叉神经节细胞变性坏死、三叉神经脑干诱发电位持久性消失。这表明,阿霉素对三叉神经节化学切除术作用十分彻底,能对神经节细胞产生持久的、不可逆性破坏的效果。因此,可以用阿霉素治疗难治性三叉神经痛。具体方法:仅对三叉神经周围支进行解剖和注药,除三叉神经第一支外,一般在口腔内进行,患者面部不留疤痕。根据疼痛范围确定受累的三叉神经周围支,然后暴露神经干,用微量注射器在神经干内多点、分层注射,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目前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阿霉素浓度在1%以下,此数据参考动物实验结果,临床证明是较为安全的数据。Liu JB报道,此方法治疗68名三叉神经痛患者,3年内复发率为10.3%,3~5年复发率为15.4%。 Saiki M报道,用阿霉素化学神经切除术治疗12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患者的疗效,阿霉素剂量为1~20%,10~60微升,并在随后22个月进行随访。有20%患者症状完全缓解,16.7%患者症状部分缓解,总体有效率为67.7%;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未见明显并发症及症状复发现象。 近代药理学观点认为,阿霉素累积用量不宜超过550mg/m2(体表面积)以免引起心肌毒性,而行阿霉素神经节切除术所需剂量远远低于心肌毒性剂量,可见,用阿霉素神经节切除术治疗顽固性神经痛的方法安全、简单而且行之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