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业天地 > 病例报告

硬膜外芬太尼给药终止后其血浆浓度仍上升

时间:2015-10-14 18:13:00  来源:  作者:

 芬太尼,作为临床常用的脂溶性阿片类药物,常作为辅剂出现于儿童的常用麻醉策略中。阿片类药物可穿过硬脑膜进入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作用于背角胶状质的特定受体,特异性阻断疼痛传导通路。芬太尼同样如此,其止痛效果与其在 CSF 中的高浓度有关。

芬太尼吸收入血后,可以产生一系列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肠梗阻、尿潴留、过度镇静和呼吸抑制等。虽然芬太尼的疏水性导致其在 CSF 中的迁移性并不如吗啡,也不会有迟发型窒息风险,但早期呼吸抑制的风险应受到重视。

近期,波兰的 Karas-Trzeciak 研究团队在 Pediatric Anesthesia 上发表了有关婴幼儿和儿童中,持续硬脑膜外给药时,芬太尼的药物动力学特征。研究表明在硬脑膜外给药结束后的 3 小时内,芬太尼的血浆浓度依然上升并达高峰。

研究纳入 13 例婴幼儿(Ⅰ组),平均年龄 14 个月,体重 11 千克;11 例儿童(Ⅱ组),平均年龄 68 个月,体重 21 千克。在麻醉状态下,硬脑膜外导管放置于 L1 - L2L2 - L3  L3 - L4 区域,深入 4 厘米。首先给予较大剂量的罗哌卡因(0.2 %0.5 ml/kg)和芬太尼(2 μg/kg),接下去持续给予 0.15 ml/kg/h  0.2 % 罗哌卡因和 1.12 μg/kg/h 芬太尼。术后,芬太尼的剂量降低到 0.375 μg/kg/h

按照上述给药方案,血浆中芬太尼的浓度一直处于镇痛浓度范围内,并没有超过 1.0 ng/ml。终止硬膜外给药后,芬太尼的血浆浓度在药物消除阶段有轻微上升。消除半衰期(t1/2MRT)和平均滞留时间(MRT)均大于单次大剂量给药。此外,Ⅰ组的 t1/2MRT  15.9 小时,MRT  22.9 小时;Ⅱ组则分别为 8.0 小时和 11.5 小时。年龄越小,呼吸抑制的风险持续时间越长。


图为术中及术后芬太尼血浆浓度的典型图 

研究表明,由于潜在的呼吸抑制风险,低年龄组病人在硬脑膜外芬太尼给药终止后应持续监测生命体征。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本周热点文章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广告查询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