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麻醉与监护论坛》杂志文章 > 17卷第2期

麻醉与脑—何时有害,何时保护?

时间:2010-08-24 13:25:45  来源:墨尔本大学  作者:Dr.RoyseC.F.

新的麻醉药物的出现升启了现代麻醉学的开端,给患者和手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安全保证.推动了外科学的发展。然而,随着研究的逐渐探入,麻醉药物的一些其他特性也被发现。近年来,有关麻醉药物,尤其是全身麻醉药物的神经毒性及神经保护作用受到了极大的关注。Royse教授用其独特的视角,审视了这一重要的科学问题,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麻醉药物的神经毒性

面对日常工作中使用的麻醉剂,我们是否曾经思考过这徉一个问题:麻醉剂是否有害?作为一名麻醉医生。你是否确信:在你关闭挥发罐的那一刻,麻醉药物的作用将可以被完全逆转,从而不会对机体造成任何伤害?在临床上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麻醉结束后,仍有一些与脑相关的问题经常发生。例如I,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发生在心脏手术中非常常见,研究发现POCD与术后1年内的死亡率密切相关。作为一种衡量术后微小脑损伤的方法,POCD损害比我们意识的更为常见。这些现象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停药后麻醉药物的影响可以完全逆转而对病人没有伤害吗?

临床上一系列麻醉药物使用后出现的神经功能相关的并发症,使得研究者越来越坚信,麻醉药物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害的。现在的研究证实反复使用麻醉药这一单一因素即可导致小鼠术后认知功能的障碍,而麻醉药对海马基因表达的调节能够持续数周,提示发生了远期的细胞内改变。利用基因调控技术构建表达较高水平的β一淀粉样蛋白小鼠,对其对麻醉药物的反应进行研究后发现,转基因小鼠比野生型小鼠暴露于吸人麻醉药更容易出现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和β一淀粉样蛋白斑。且结果显示B形斑形成方面氟烷组较异氟烷组严重,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异氟烷组却较氟烷组严重。这一结果提示氟烷和异氟烷的神经毒性是不同的。因此我们不能想当然的认为所有的麻醉药都是一样的。对于异氟烷对动物认知功能影响的进一步研究显示,用药时问/总用药剂量/反复用药比麻醉深度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更为重要。

因此,从目前现有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影响,并且比我们预期的更为常见;

★麻醉药可能是一种真正的诱发因素,可是尚无足够数据能够告诉我们l哪些药物是最安全的;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应该将麻醉药想作为“脑的化学棒球棒”。

麻醉药物的神经保护

    在研究麻醉约物神经毒性的同时,一些矛盾的数据使找们看到了麻醉药物的另一面。研究显示使用麻醉药增加了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凋亡的风险、然而预先给子七氟烷和丙泊酚却降低了脑缺血后引发神经元凋亡的可能。这提示麻醉药可能会引发“少量损害”,然而这种作用却能够在器官受损期间产生“保护效应”。

对于神经保护作用而言,主要实现保护的机制有:1)通过受体效应.稳定线粒体膜、保护膜的完整性;2)洁除自由基;3)减轻多级炎症反应;4)降低氧耗等等。麻醉剂的神经保护作用主要也是通过上述机制而实现的,例如挥发性麻醉剂作用于K+ATP通道活化,而丙泊酚可以清除ROS等。不同麻醉药物对受体的影响可见表1,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吸人麻醉剂与静脉麻醉剂略有不同。

研究证实,在无脑损伤发生时异氟烷能够引发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但是丙泊酚却不会对认知功能造成影响。而当颅脑损伤发生时,异氟烷最大程度的保留认知功能,而丙泊酚应用却会出现过度的运动障碍。这提示在不同脑功能状态下,麻醉药物对其影响时不同的。

 Royse教授在其一项引对心脏于术的临床研究中发现,复合高位硬膜外麻醉的患者其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及脑损伤的发生较轻,分析发现这可能与使用较低剂量的全身麻醉药有关,因此推断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是引发患者间术认知功能障碍显著差异的真正原因。基于此,他建议今后将下述情况作为研究的重点:

★亚MACGA对比超MACGA(区域阻滞)

★短时对比长时的全身麻醉

★不同的麻醉药——很可能在不同药物或不同药物种类间存在差异

★不同的损伤模型:IR、神经外伤,脑梗塞在脑和心脏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挥发性麻醉药的作用可能是相似的。然而,尚需要更多的研究数据和结果来指导我们对于不同损伤情况,哪种麻醉药才是最佳的选择。这是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和实施安全麻醉的基础。

小结

随着认识的加深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已经明确一点,即麻醉药物对神经的保护实际是伤害和保护作用间的一个平衡(见图1

1.png

2.png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本周热点文章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关于我们 | 主编信箱 | 广告查询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